奋不顾身
成语拼音 | fèn bù gù shēn (ㄈㄣˋ ㄅㄨˋ ㄍㄨˋ ㄕㄣ) |
成语简拼 | fbgs |
成语繁体 | 奮不顧身 |
成语解释 | 奋:振作精神;鼓起干劲。指勇往直前;不顾个人安危。 |
成语出处 | 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。” |
常用程度 | 常用成语 |
感情色彩 | 中性成语 |
成语结构 | 偏正式成语 |
产生年代 | 古代成语 |
成语辨析 | ~和“舍生忘死”都有“不顾个人安危”的意思;都形容舍己为人;勇于献身。不同在于:①~语义重;范围大;偏重于“安危”;表示把个人的安危;包括“生死”置之度外;“舍生忘死”偏重于“生死”。②~多指个人行动;“舍生忘死”不仅如此还多指人的精神品质。 |
成语辨形 | 奋,不能写作“愤”。 |
成语正音 | |
英语翻译 | dash ahead regardless of one's safety |
日语翻译 | 生命の危険(きけん)をも顧みず奮(ふる)って突進(とっしん)する |
俄语翻译 | самоотвéрженно |
更多翻译 | <德>die eigene Sicherheit auβer acht lassen <unter Einsatz des eigenen Lebens><法>se lancer à corps perdu <s'exposer bravement à la mort> |
歇 后 语 | |
成语谜语 | 茅坑里打架 |
成语故事 | “奋不顾身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,不顾个人安危。这个成语来源于《汉书.司马迁传》,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,事亲孝,与士信,临财廉,取予义,分别有让,恭俭下人,常思奋不顾身,以徇国家之急。李陵,字少卿,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,很受汉武帝信用,任命他为骑都尉,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。李陵擅长骑射,又懂得兵法,当时很得朝廷信任。不料,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,由于寡不敌从,无奈投降了匈奴。听说李陵投降,汉武帝很是生气,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,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。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,他说:“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,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,孝顺父母,友爱兵士。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,所以,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,与数万名敌兵对阵,最后由于伤亡惨重,弹尽粮绝,归路被切断,才被迫投降,是情有可原的。而且我还认为,他这次投降,并非贪生,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。”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,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,是非不分,将他关进了监狱,施行“腐刑”。以后,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。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,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,至死不回故土,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、为国捐躯的愿望。 |
成语例句 | |
成语用法 | 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褒义 |
近 义 词 | 舍生忘死 万死不辞 |
反 义 词 | 贪生怕死 畏缩不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