伯玉知非
| 成语拼音 | bó yù zhī fēi () |
| 成语简拼 | byzf |
| 成语繁体 | |
| 成语解释 | 伯玉:蘧瑗,字伯玉,春秋时卫国人;非:不对。比喻知道以前不对。 |
| 成语出处 | 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原道训》:“故蘧伯玉年五十,而有四十九年非。” |
| 常用程度 | |
| 感情色彩 | 中性成语 |
| 成语结构 | 主谓式成语 |
| 产生年代 | 古代成语 |
| 成语辨析 | |
| 成语辨形 | |
| 成语正音 | |
| 英语翻译 | |
| 日语翻译 | |
| 俄语翻译 | |
| 更多翻译 | |
| 歇 后 语 | |
| 成语谜语 | |
| 成语故事 | |
| 成语例句 | |
| 成语用法 | 主谓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褒义 |
| 近 义 词 | |
| 反 义 词 |
| 成语拼音 | bó yù zhī fēi () |
| 成语简拼 | byzf |
| 成语繁体 | |
| 成语解释 | 伯玉:蘧瑗,字伯玉,春秋时卫国人;非:不对。比喻知道以前不对。 |
| 成语出处 | 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原道训》:“故蘧伯玉年五十,而有四十九年非。” |
| 常用程度 | |
| 感情色彩 | 中性成语 |
| 成语结构 | 主谓式成语 |
| 产生年代 | 古代成语 |
| 成语辨析 | |
| 成语辨形 | |
| 成语正音 | |
| 英语翻译 | |
| 日语翻译 | |
| 俄语翻译 | |
| 更多翻译 | |
| 歇 后 语 | |
| 成语谜语 | |
| 成语故事 | |
| 成语例句 | |
| 成语用法 | 主谓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褒义 |
| 近 义 词 | |
| 反 义 词 |